游走职场的伦理效应
游走职场的伦理效应成功的职业生涯,是由非常细致的伦理结构组成的——道德修养、人情练达、行为文明、意识理智等等。不少深具才华者在职场上遭到失败,都是因为违背了比机遇和才华还重要的职场伦理效应。
【首因效应】
一些择业者换了新单位后,总是不自觉地将新单位与原单位进行比较。新单位比原单位好也就罢了,可是部分人通过比较后,认为还是原单位好。多次比较后,首因效应就会放大,导致择业者对现单位越来越不满意,并后悔不已,甚至想着重回原单位,结果在新单位无心工作,有的还不得不重回人才市场择业。
致胜哲理:择业者应脚踏实地,努力工作,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,从新单位与原单位的比较中发现新单位的不足,并提出改进方案,以实际行动克服首因效应影响,在新单位敬业奉献。
【时髦效应】
许多择业者很少理性地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,而是盲从于世俗的影响。比如MBA热的时候,不论原先学的什么专业,不论对MBA是否感兴趣,一门心思往里面钻。哪知随后的MPA热、人力资源热接踵而至,让盲从的追随者应接不暇。
致胜哲理:赶时髦是人之常情,然而时髦来得快,去得也快,而职业却是伴随一生的。因此,择业者理应坚持自己的专业方向不变,不断挖掘专业潜力,同时迎合时代的发展,适时适度地赶赶时髦,实现自己的一专多能。
【定势效应】
一些人经过几次跳槽后,心里便逐渐形成一种定势,觉得自己久经职场,已是饱经风霜的“过来人”。认为职场之大,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,只要对新单位稍有不如意,便抬脚走人。其结果无非是如候鸟一般,居无定所,频繁跳槽,不知何日方休。
致胜哲理:你必须打破心理定势,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工作。同时理性地认识到,人无完人,公司也没有完美的公司,频繁跳槽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弊无益。
【名片效应】
有一位青年,应聘时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,通过了解,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,于是他如获珍宝。在应聘时,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,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。果然,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,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。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。是指两个人在交往时,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,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之处,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,更愿同你接近,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致胜哲理:恰当地使用“心理名片”,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。但要使“心理名片”起到应有的作用,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,把握真实的态度;并要寻找时机,恰到好处地向对方“出示”你的“心理名片”。这样,你就可以达到目标。
【鲇鱼效应】
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研究得出:鲇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,并以强健者为首领。将一条做首领的鲇鱼脑中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,此鱼便失去自制力,行动也发生紊乱,但其他鲇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。在择业中也有类似现象。比如曾有数十人在领头羊的带领下,集体跳槽离开了某家电公司,这数十人到新公司后,因各人情况不同,最后还是各奔前程。其中部分人可能找到了理想的职位,但部分人却陷入了职业危机。
致胜哲理:择业者团结起来,可以产生很大的合力和影响力。但是,身为集体中的一员,既要找准在集体中的位置,又要找准个体在职场中的定位,进而保证在集体发生变化的时候,有充分的准备来适应新的形势,避免鲇鱼效应的影响。
【蘑菇效应】
这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,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(不受重视的部门,或干打杂跑腿的工作),浇上一头大粪(无端的批评、指责、代人受过),任其自生自灭(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)。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“蘑菇”般的经历,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,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,当上几天“蘑菇”,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,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,看问题也更加实际。
致胜哲理: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,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,这样,你才能从中汲取经验,成熟起来,并树立良好的、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。
【南风效应】
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,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,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。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、寒风刺骨,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,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。南风则徐徐吹送,行人因觉得春暖花开,始而解开纽扣,继而脱掉大衣。最终南风获得了胜利。这就是“南风效应”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。
致胜哲理:这给职场人的启示是: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,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。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,但由于方法不—样,结果大相径庭。
【零和游戏效应】
该效应是指:一项游戏中,游戏者有输有赢,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,游戏的胜负总和永远为零。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,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“零和游戏”类似的局面,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。
致胜哲理:要认识到“利己”不一定要建立在“损人”的基础上。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,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,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,要遵守游戏规则,否则“双赢”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,最终吃亏的还是合作双方。
【定位效应】
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:在召集会议时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,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室内入座。如此五至六次,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。择业者也同样受定位效应的影响。比如一位择业者在就业或跳槽前,总是先设定一个理想岗位,择业时,往往一味追寻与自己理想岗位相匹配的岗位,以致于浪费了很多机会。
致胜哲理:定位效应对择业者职业生涯的影响是无形的,也是巨大的,因此,有条件的择业者可以通过职业咨询指导,请专家指点迷津,结合个人兴趣、自身条件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。
【苏东坡效应】
古代有则笑话: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。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,并剃光他的头后逃走。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,大吃一惊。继而一摸光头,转惊为喜:“幸而和尚还在。”可随之又困惑不解:“我在哪里呢?”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“自我”的心理现象称之为“苏东坡效应”。
致胜哲理:从某种意义上讲,认识“自我”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。因此,“人贵有自知之明”。
【异性效应】
某公司的原料奇缺,材料科的男同志四处奔走,却连连碰壁,而李女士外出联系,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。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,急需贷款,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。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,周旋于各大银行之间,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。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,工资、奖金一加再加。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,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,敏捷的口才,丰富的知识和阅历,接物待人灵活之外,和她端庄的容貌、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。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的“异性效应”。
致胜哲理:日常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,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,人们对女性求助者一般要比对男性求助者客气些。这种职场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。不过“异性效应”不能滥用。女性外表漂亮,讨人喜欢,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,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些,这是正常的;反之,若为达到某一目的,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。
【晕轮效应】
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,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“莫斯科第一美人”的娜坦丽,并且和她结了婚。娜坦丽容貌惊人,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,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,她总是捂住耳朵说:“不要听,不要听。”相反,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,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、舞会,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,弄得债台高筑,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,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。在普希金看来,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,然而事实并非如此,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。
致胜哲理:晕轮效应是指人在交往中,身上会表现出某种特征,从而掩盖了其他的特征,并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。比如有的老职员看不惯个别青年职员的衣着打扮,或职场习惯等,就认定人家没出息。这种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,我们在职场交往中要尽量避免和克服。
【闭嘴效应】
当同事发生言语冲突时,如果你刚好就在现场,你会突然发现自己身处颇为微妙的境界。他们似乎是在争论有关工作上的小事,但是,你知道这只是表面的现象,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个人其实早就彼此讨厌对方。你一定要克制想插嘴的欲望,以免祸从口出。
致胜哲理:基本上,无论你说什么都将是错的,不是因为你缺乏解决方案或是社交技巧,而是因为没有人会在这时候喜欢你这个裁判员。在这个多变的人际关系“化学世界”中,请等到酸碱完全中和,而酸碱值也回到正常时,再有所“动作”吧。(雁如)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