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注册时间
- 2008-10-11
- 最后登录
- 2012-4-25
- 阅读权限
- 150
- 积分
- 143986
- 精华
- 4
- 帖子
- 508
|
不看史的人永远都活在囫囵里~不持客观立场的人只会欺骗自己~关于日本人使用“支那”一词是否含有侮辱中国的意思,最近又成爲一个沸沸扬扬的话题,前些时候新浪网使用功能变数名称“sina”,曾引起一些爱国人士的呕血之愤。不过对于“支那”一词的由来,日本人爲什麽要用“支那”称呼中国等深层问题,却很少有人谈起,因此试图在这里对“支那”问题进行一些较爲深入的探讨。下面是我找的一些资料:
一、明治维新前日本对中国的称呼
日本和中国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,而且长期以来日本对中国文化一直怀有敬仰之心,在隋唐时代日本专门派“遣隋使”、“遣唐使”到中国来学习文化,这些结果使日本成爲世界上与中国在文化上最亲密的国家。当今世界上使用汉字的国家除了中国之外只有日本了(韩国、越南等废除了汉字),这有点象英国和美国在语言文化上的亲密关系。日本文化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很深,日本文化比中国的少数民族:维吾尔族、藏族、蒙古族等的文化更接近汉族文化。英国和美国的语言文化纽带让他们成爲密友,中国和日本的语言文化纽带让我们成爲仇敌,真是让人不可思议。
尽管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,可是“中国”这个名称却意外地非常年轻,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前,中国的正式名称从来没有叫过“中国”。古代中国根据秦、汉……、明、清等朝代的不同,正式国号也跟著改变。比如清朝时中国的正式名称是“大清”或“大清帝国”。尽管正式的国号没有叫过中国,中国民间倒是有“中国”或“中国人”的俗语辞汇。不过以前人们提到“中国”一词,一般狭义地指中原地区,“中国人”就是指中原人,以区别于新疆西藏蒙古的边民,以前并没有用“中国”代表国家的用法。
日本由于与中国接触密切,也按照中国的朝代名来称呼中国,不像与中国接触少的西方国家,不管中国什麽朝代,都一律称之爲CHINA。日本在隋朝时称中国爲“隋”,唐朝时称中国爲“唐”,所以有“遣隋使”、“遣唐使”的辞汇。以前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,则称中国爲“汉土”或“唐土”,把中国字称爲“汉字”,把中国语称爲“汉文”。日本古时既不用“中国”,也不用“支那”代表中国,这些词在日本出现都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了。
到了日本江户末期和明治初期,随著日本的对外开放,外来语用词也时髦起来。喜欢标新立异的人,不再称中国爲“汉土”,而是按照外文音译把中国称爲“支那”,结果这个称呼一下流行起来,一时间报刊书籍都用“支那”称呼起中国来。也许有人会有疑问:日本人把中国音译爲“支那”两个字,其中是不是隐含有侮辱中国的意思?
由于汉字是会意文字,每个字都有意义,把汉字作爲拼音使用时,选用哪个字来表音还真是个问题。钻牛角尖的话,可以说汉语中的“美国”含有“美丽之国”的赞美之意,但是一般中国人并不以爲“美国”一词含有任何褒义。有的网人把美国改写成“霉国”,这倒是别有用心的了。如果日本使用的是拼音文字,不管用“Sina”称呼中国,还是用“China”称呼中国,大概中国人都不会生气,可是日本偏偏使用和中国一样的会意汉字,这一下问题就来了。
从汉字的会意角度出发,“支那”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隐含的贬义呢?如果使用文字狱式的考证,可以发现“支那”这个词背后还真有隐含的贬义。日语中“支”这个汉字有“末端”的意思,我们现在常说的“支部”、“支队”,就是直接从日本输入的辞汇;日语中“那”这个汉字有“地方”的含义;所以“支那”可以用会意的方式从字面上理解成“末端的地方”。“支那”一词隐含有“末端的地方”的含意,这不是日本人有意借“支那”的会意来贬低中国吗?
不过考证一下“支那”一词的由来,就会发现最早把中国称爲“支那”的并不是日本人,而是中国人自己。古时印度人称中国爲cina,据说cina是来自“秦”的音译。古罗马称中国爲Sinoa(见《旧约全书》),后来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,据说均来自这个语源。现在英语中Chino或Sino的词头代表中国,比如Sino-JapaneseWar表示“中日战争”,Sinology意思是“中国学”。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的佛经以后,懂得梵文的人太少,所以要把佛经译爲汉文。高僧翻译梵文佛经时,按照音译把china翻译成“支那”,现在中国的佛经中还是用“支那”这个词称呼中国。佛经传到日本后,也把“支那”这个词带入日本。
由于发明“支那”这个词的并不是日本人,而是中国人自己,所以可以排除日本人假借汉字的会意方式贬损中国的可能性。
二、辛亥革命前的“支那”称呼
上面说过,“支那”一词在日本流行起来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。不过那时中国的正式国号是“大清”,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爲“清国”或“大清帝国”,把甲午战争称爲“日清战争”,把义和团事变称爲“北清事变”。但是在一般的民间报刊,则一般把中国称爲“支那”,把“日清战争”称爲“日支战争”,把中国话称爲“支那语”。日本人不称中国的正式国号“大清”而称“支那”,中国人爲此而气愤吗?非也。原来那时的中国汉人,特别是中国的革命家,对日本称中国爲“支那”,不但不生气,反而还有几分感激。
那时中国汉人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,因爲日本暗中支援中国革命,所以一时间日本成爲中国革命家的乐园,同盟会、光复会等反政府组织都是在日本组建的。那时很多汉人来到日本的头两件事就是:第一是剪辫子,表示不再效忠清廷;第二是自称“支那人”,拒绝承认自己是“清国人”。由于那时“中国”这个词还没有被公认,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式称呼称自己是“支那人”。1902年,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《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》,提出“光复汉族,还我河山,以身许国,功成身退”的誓词(“支那亡国”是指明朝亡于清朝的那一年);1904年,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名叫《二十世纪之支那》的杂志,这是后来同盟会党报《民报》的前身。即使是立宪派的梁啓超,也用“支那少年”爲笔名,康有爲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诗中称“我是支那第一人”。
当时很多中国的革命家使用“支那”这个词称呼自己,亦说明那时日本使用“支那”称呼中国,不但没有贬义,反而含有对中国汉人的尊敬。如果日本人按照当时中国的正式国号“大清”,把中国人称爲“大清人”,把中国话称爲“大清语”,对中国的汉人来说,反而会感到被侮辱了。在辛亥革命前,“支那”这个词是被中日两国都承认的名词,没有人对此提出过什麽异议。可是辛亥革命之后,中国的正式国号从“大清帝国”变成“中华民国”,由此而引发了中日之间的“支那”争论。
三、辛亥革命后的“支那”称呼
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,中国有了一个新的正式称呼“中华民国”,但“中华民国”这个国号并没有立即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。清王朝倒台后,中国发生了内乱,各省独立,南方的革命党在南京成立了一个叫“中华民国”的临时政府,但那时“中华民国”的范围只限于南方数省,北方的大片土地并不属于“中华民国”。此时清王朝倒台,已不能称中国爲“清国”了;而称“中华民国”也不合适,一是因爲那时“中华民国”还不能代表中国全国(南北和谈后北方才承认“中华民国”的国号);二是因爲日本政府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正式承认“中华民国”。在此情况下,日本政府放弃“清国”的称呼转而用民间惯用的“支那”一词称呼中国。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规定: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,日本均以“支那”称呼中国。
1913年10月,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同时,日本表示正式承认“中华民国”。可是日本政府只是在中文的文书中使用“中华民国”,而在日文的文书中,则使用“支那共和国”称呼中国。开始日本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遇到多大问题,因爲“支那”这个词在日本已经流行了几十年,中国人一时间也没有多想这个问题。
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“二十一条”,这是中日关系恶化的起点。1919年的日本转接德国租界问题,又引起“五四”运动的反日热潮。当时爱国人士提出的一个抗日话题,就是日本称呼中国爲“支那”。一些爱国青年提出日本称中国爲“支那”是有意侮辱中国人,于是一把爱国大火便烧了起来。爱国志士纷纷向政府上书,要求抗议日本政府使用“支那”和“支那共和国”辞汇的做法。此后中国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涉,但都没有结果。
日本不使用“中华民国”的称呼,除了有上述1913年7月日本政府的规定外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认爲“中华”一词暗藏著对日本的轻蔑。原来历史上“中华”、“中原”是爲了区别周边异民族国家的用词。以前中国把东方的异民族称爲东夷(日本人、韩国人),把南方的异民族称爲南蛮(东南亚人),把西方的异民族称爲西戎(西亚人),把北方的异民族称爲北狄(蒙古人)。中华和夷蛮国家的关系不是对等关系,而是上对下的朝贡关系。日本人认爲中国人自称“中国”,含有天下之尊、文化上优越的骄傲感,因此一些他们认爲改称“支那”爲“中国”,有承认自己是“东夷”朝贡国的被侮辱感。这是日本不愿意使用“中华民国”和“中国”的内在原因。
“中国”这个辞汇,尽管中国人未必认爲它就是“中央之国”的含义,但不可否认按照字面可以把“中国”解释爲“中央之国”。当然中国政府使用“中华民国”的国号时,并没有想到要侮辱日本;而日本政府使用“支那共和国”一词,也未必有侮辱中国之心。可是汉语是会意语言,一个辞汇有很多引伸意义,在辞汇上做文章就会搞出好多名堂,因此中国才有文字狱的出现。
清朝有个大臣写了“清风不识字,何必乱翻书”的诗句,被搞文字狱的人引伸出“清风”就是比喻“满清人”,结果该大臣被砍了头。近代中国和日本的爱国人士又把文字狱引伸到国际舞台,中国人说日本称“支那”是有侮辱中国人之意,日本人说中国自称“中华”有侮辱日本人之意,对一个名词内在含意的不同理解搞成一场国际纷争,也是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难于理解的。
不过在中国政府的再三抗议和敦促下,1932年日本政府终于承诺在政府公文中不再使用“支那”,一律使用“中华民国”,但民间报刊仍称中国爲“支那”。一直到日本战败后,1946年日本政府向全国发出《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》的通告,此后“支那”这个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、教科书、报刊杂志中消失。中日间这场关于中国国号称谓的争论,在战败日本的全面妥协情况下彻底解决。
四、现在的“支那”问题
日本战败后完全接受中国的条件,在公开场合不再使用“支那”一词,此后一段时间内“支那”一词被中国人忘记了。一直到1960年代美国出兵越南时,中国国内报刊上再次出现了“印度支那”一词,原来欧洲人把处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地区称爲“印度支那”,越南等国所在的半岛称爲“印度支那半岛”。中国国内照搬西方的称呼“印度支那”,当时大陆人对“支那”这个词似乎并不在意,不过台湾国府却把“印度支那半岛”称爲“中南半岛”。
可是到了1990年代以后,随著大陆反日情绪的升温,“支那”一词又被中国人回忆起来,作爲日本侮辱中国人的罪行之一。现在日本的主要媒体看不到“支那”一词,但是一些右翼分子却不时挑起这个话题。东京知事石原就在公开场合说“支那人”,引起得中国爱国志士的气愤填膺。而石原却辩解说“支那人”一词不是贬低中国人,反而是尊敬中国人的意思,因爲“支那”这个词最早是中国人发明并被中国人承认的。
然而石原的说法显然是强词夺理。比如现在中国人把日本人称爲“倭奴”,明显有强烈的贬损之义。可是古代日本人却自称自己是“倭奴”,中国汉书上有“倭奴国”的记载,日本也出土过中国汉朝皇帝赐给倭奴国王的金印(金印上刻著“汉倭奴国王”)。如果现在有人把石原称爲“倭奴”,并说这是爲了尊敬石原,因爲“倭奴”这个词最早是日本人发明并被日本人承认的,我看石原也未必能接受。
目前一些日本右翼人士别有用心地挑起这个话题,与其说他们主动挑起事端,不如说他们是在对中国爱国人士骂日口水战的“应战”。中国爱国者在网站上铺天盖地散发“倭奴”、“鬼子”、“小日本”等辱日称呼,难免激起日本爱国者的反击,重提“支那”这种让中国人气愤的辱华辞汇。当然中国用“倭”等蔑称称呼日本人,并不是现在独有,历史上每次反日运动中都有同样的骂剧重演
在1919年“五四”反日高潮中,1919年11月出版的王拱壁《东游挥汗录》是当时很有煽动性的代表杰作。现摘录一段如下:“倭近五十年来之外交真相,舍对华而外实无外交价值之可言。……报界及著作均用“支那”二字,政府公牍则舍中国民国二字之简,而用“支那共和国”五字之繁,是对我不但无国际敬礼,并不以国家视我也。是我中国民国成立八年而倭人尚不承认也。……”
在上述文中,作者一方面抗议日本报刊用“支那”称中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,可是作者却在自己公开出版的书籍中蔑称日本爲“倭”、“倭人”。中国人既然明白自己听到“支那”这样侮辱性的称呼心里不舒服,又爲何不能想到日本人听到“倭人”这种侮辱性的称呼心里也不会好受呢?中国人抗议一些日本人故意使用“支那”一词歧视中国,本来是完全有道理的。可是我们看到一些中国人在谴责日本人用“支那”一词侮辱中国的同时,自己却又用“倭人”、“鬼子”、“小日本”等歧视性词句侮辱日本人。
孔子说的一句名言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如果我们认爲我们有权利叫日本人“倭人”、“鬼子”、“小日本”,那麽是不是我们应该承认日本人也有同样的权利叫我们“支那人”呢?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停止用各种歧视性词语蔑称日本,又何必责备日本人用“支那”来蔑称我们呢?
最后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:“支那”这个词到底是不是对中国的蔑称?如果是的话,其轻蔑程度有多大?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日本从江户末期开始用“支那”称呼中国,当时日本使用“支那”称呼中国的确没有侮辱中国的意思,中国人自己也不反对“支那”这个称呼。可是辛亥革命中国改了国号后出现了问题。中国的正式国号“中华”或“中国”,日本人认爲其中含有对日本等“前朝贡国”的傲慢含义,所以不愿称中国爲“中国”,坚持称中国爲“支那”,这时日本人称“支那”就包涵了一些对中国人的轻蔑成分,但并不是很严重,比中国人称日本人爲“鬼子”、“小日本”的轻蔑语气要轻一些。打个比方,中国人往往喜欢把黑人称爲“老黑”,“老黑”有一定轻蔑之意,但并不强烈,比称“黑鬼”缓和得多。日本人称中国人爲“支那人”,与中国人称黑人爲“老黑”的感觉有些相似,并不是一个特别恶毒的歧视用语,而是带有一种微妙的轻蔑感觉。
综上所述,“支那”问题主要是由于中国和日本在“支那”和“中华”的汉字会意上解释不同而引发的争执,也是属于文字狱的一种变形産物吧。日本战败后被迫承认“中国”的国号,不过现在的日本人认爲“中国”只是一个普通的国名而已,不再认爲“中国”含有“中央之国”的傲慢含意,与中国人不认爲“美国”有“美丽之国”的含义一样。 |
|